北京痤疮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文
颖妈
月初国庆期间,我带着孩子去弟弟家里住了几天。弟弟家里也有一个2岁半的孩子。可能是同龄,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到一块去了。
屋里屋外,冲锋陷阵。
到处充斥着他们的欢笑和尖叫。
因为忙着更文,我也没特别注意他们。
还没工作一个小时,就听到外婆在外面叫了起来:“你们两个在吃什么啊!”
我一个箭步就冲进了事发地——我的卧室。
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真是真理啊。
可不!
只见床边小桌上一桌的胶囊壳儿,都是只能进回收箱的那种。
那是我给颖宝买的鱼油DHA,这下半瓶泡汤了。
我心里知道肯定是颖宝带头的,之前跟她讲过每天最多一颗,但她时常惦记着,可能是味道太好了。
我克制情绪,平静地问:颖宝,这个是你吃的吗?
“妈妈,不是我,是小样吃的。”
“……”
这孩子,怎么还不承认了。算了,也不纠结了。
“还好是鱼油,要是是大人的药丸,那就麻烦了。下次你们不能再拿了,知道吗?这是药,不是糖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这个我收起来了,以后每天只能吃一颗,可以吗?”
之所以我能这么平静地看待她“说谎”的事儿,还是得益于看了《魏坤琳的科学养育宝典》一书。作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多期《最强大脑》科学判官,爱贝睿发起人,DR魏相信,最好的养育在家庭,书中他通过智力脑、语言脑、情绪脑、运动脑、创意脑的体系,教会爸爸妈妈怎么在家庭场景中把科学养育的知识用起来。对于孩子说谎的行为,也给予了科学的原因分析,并结合了案例教会家长怎么正确处理。
对于孩子,说谎是门“技术活”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说谎是不好的行为,甚至还被放到了道德教育的高度,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说得一口好谎是社会认知力,俗称情商发展的表现。
3岁以下的孩子不太会说谎,这一阶段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无法区分“想象”和“现实”,说话常常天马行空。3岁之后,超过半数的孩子开始有意识的说谎,但此时他们还只会说,不会圆。说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想要说一个完美的慌,首先需要一种关键原料———心理理论。
在作者的另一本书《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介绍过这种心理理论。简单的说,就是读心能力。一度心理理论,就是对自己内心的察觉。二度新理论,是对他人内心的察觉,能解读出别人在想什么。
三岁时孩子的一度心理理论开始发展。此时他们有了自我意识,但是觉察不出他人的想法。
dr魏在书中列出了他女儿小时候背着他吃糖的故事,家里藏好的水果糖都被吃光了,问女儿的时候她还说不是她吃的,爸爸问:那你知道这个水果糖是什么口味吗?她老实说:苹果味的。
儿童心理研究也揭示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说谎行为,他们开始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开始想办法遮掩,可他们还推理不出别人的心理状态,往往下一秒谎言就暴露了。
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二度新理论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推测不同人的不同想法,这个时候超过8成的孩子开始说谎。
关于“敏感期”的理论也证实了孩子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学专家廖*曾说:孩子在两岁左右会进入撒谎敏感期,一直持续到四五岁。
想成功的说好一个谎,可不容易。除了语言掩盖,还得调节好情绪,语言、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得控制得非常到位,表现的非常自然,要做到这个又得依靠执行能力。也就是自我调节、抑制控制的认知技能。
有研究发现孩子的心理理论和自控力越强,越早开始说谎,孩子的说谎模式反映了他们认知发展阶段。
说谎分为三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说谎是一种自然倾向,他是如此自然,如此普遍,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所以,孩子撒谎是个很普通、而且普遍的现象,成人不必表现太夸张。一般说谎有几种类型:
(1)“想象性”说谎
2-3岁的孩子并不知什么真假,还分不清理想与现实。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头脑特工队》中,主人公莱莉在小时候,就假想出了一个好朋友,并给它起名叫冰棒,冰棒在莱莉的想象中,有棉花糖做的身体,有大象的脑袋、猫的尾巴,甚至它的眼泪都是各色的糖果……
在莱莉的心中,现实和幻想是融为一体的,假想朋友冰棒就是“真实存在”。
(2)逃避性说慌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为了检测七宝会不会给陌生人开门,何洁让七宝一人在家,离开房子之前,她不停地嘱咐3岁的儿子七宝:“会有坏蛋进来,不可以给陌生人开门哦”。但是,七宝还是给“送礼物的姐姐”开了门,结果小姐姐拿走了他的很多东西。何洁回到房间,问七宝:“你没有让她进房间吗?”七宝摇头否认说:“没有。”面对儿子的“谎言”,何洁没有当面揭穿。而是抱住儿子,在他耳边轻声地说:“说实话,妈妈不会骂你的。何洁的方式很温和,孩子也最终承认了。这种就是逃避性说谎。
(3)目的性说谎
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桌上有一个关上的盒子。老师:“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不能偷看哦”。不久,老师接到一通电话出去了。
孩子一开始还能保持好奇,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不久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
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先后参与了实验,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带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有的放矢,改善孩子的说谎行为
(1)幼儿说谎行为
如果孩子跟你说她刷牙了,她洗脸了,她已经吃过药了。而实际上并没有,你大可淡然处之,不需要跟孩子讲太多的道理。
此阶段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不在于纠正,而在于平时的预防。可以多跟孩子聊天,告诉他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什么是不提倡的说谎行为。
给孩子讲故事是一个好办法。
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研究:给三组孩子听三个不同的跟说谎有关的童话故事,其中有《木偶奇遇记》、《放羊的孩子》和《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结果发现,听《华盛顿砍倒樱桃树》的孩子之后更不会说慌。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故事中只有华盛顿的故事特别强调了不说谎带来的好处,这是一种正面强化的力量,更能影响小朋友。
所以多给孩子讲讲诚信故事,一旦孩子有正面的诚实的表现,就要及时给予表扬。
(2)儿童说谎行为
四岁以后的孩子能够揣测出别人的想法,此阶段的说谎属于有意识的说谎。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揣摩孩子的意图,而是引导孩子把客观事实讲出来,然后跟她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爱的杯子摔碎了,你看到很生气,对孩子大声斥责:“是不是你干的?”
孩子只会想着隐瞒,或者推卸到小猫小狗身上。
最好的方式是平复心情,语气不带指责,将事实如实描述。
这里可以参考《怎么说,孩子才会听》一书,在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了一种方法叫: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
你可以这样说:我心爱的杯子摔碎了。
宝宝:妈妈,对不起。
“没关系。下次妈妈叫你怎么拿好杯子。那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把这个扔掉”
“那我们一起来清扫一下。”
在问题面前,描述,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方案,一起解决问题,让孩子感觉你不是让他认错,而是一起处理问题,这样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要减少孩子有意识的说谎行为,除了预防和一起解决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成人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不说谎的环境,自己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当然了,“善意性谎言”例外。年美国的研究显示:大人经常欺骗小孩子或者承诺给孩子的没做到,孩子都更有可能对他们说谎。
总结一下:
如果孩子还处在说谎的初级阶段,那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