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田园剧乡村情结工业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201/4527534.html

长盛不衰的英国乡村田园剧

也只有英国人能把这么无聊的题材拍成电视剧,还把乡村风景拍得这么美。

做一名乡村兽医是什么体验?

兽医吉米告诉你:有泪有笑,苦乐参半,既要给猫狗看病,又要给牛马接生。可这些大小家伙们都不会说话。马儿一生气,把他踢翻在泥坑里;治疗消化不良的狗狗,病情反复,不见好转,一问主人,原来狗子吃牛蹄冻、惠灵顿牛排、鱼肝油……天哪,吃的比他都好!

这些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年播出的英剧《万物生灵》里,此剧号称“神仙治愈英剧”,剧中有迷人的英国乡村风光,可爱的各种动物,质朴温暖的人与故事。该剧播出后,占据了英国电视五台20.4%的收视份额,是近五年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在我国也获得了超高口碑,豆瓣两季评分高达9.4分。

疫情期间,还有一部英国农业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也大受欢迎,在亚马逊一播出就居收视率榜首,IMDb上评分9.2分,豆瓣评分9.6分。

爱看英美剧的人会发现,英剧有一个很有特色的题材——乡村田园剧,是美剧所望尘莫及的。这种题材多是表现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琐碎而温情。有人说,也只有英国人才能把这么无聊的题材拍成电视剧,还把乡村风景拍得这么美。

以BBC公司为例,其出品的乡村田园剧作,很多是根据古典名著改编,以表现19世纪英国乡村题材的为例:乡绅贵族阶层做主角的,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艾玛》,以及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等;以中下层人民为主角的,有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克兰福德》《锦绣佳人》,有弗罗拉·汤普森的《雀起乡到烛镇》以及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

这些田园剧很多都是现象级的“爆款”。《克兰福德》年首播时,以29.2%收视率刷新纪录;《雀起乡到烛镇》在-年播出时,观众人数从未低于万,最高达到万。这两部剧作都是展现维多利亚时代农村和乡镇的日常生活,我观剧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英国乡间风光之美,人们活动的场所是古堡别墅、石屋茅舍、教堂酒馆、树篱绿径、河流湖泊、金色麦田、青青草地,每一帧画面都好似一幅油画,赏心悦目;

二是乡镇居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无论贫富,都有阅读、诗歌朗诵、唱歌、跳舞这样的文化活动。

此外,BBC公司还制作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纪录片和节目。如重现历史中的农场的系列纪录片:展现十七世纪农场的《绿谷的故事(TalesfromtheGreenValley)》(播出时有万观众)、《维多利亚时代的农场(VictorianFarm)》(播出时有万观众)、《爱德华时代的农场(EdwardianFarm)》等。这些节目遵循“真人秀”模式,参加节目的嘉宾被送到特定历史时期的农场上生活和工作一年,并且使用或大致使用同时代的工具。BBC-1的《乡村档案(Countryfile)》经常有~万观众,是BBC-1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乡村田园剧成为英剧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并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乡村田园剧为什么在英国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英国人为什么对田园剧情有独钟?一句话,英国人爱乡村、爱田园,所以爱看乡村田园剧。我们不免又要刨根问底,为什么英国人这么爱乡村、爱田园呢?

乡绅文化传统造就的乡村情结

英国人有一股特别的乡村情结,这是英国独特发展历史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体现。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中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要说对乡村情深意浓,深爱稼穑之事和乡居之乐的,恰恰是最早进入工业时代的英国人。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在他的代表作《英国人》里这样写道:“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的保守党领袖,曾经三次担任首相的鲍德温说的更是直截了当:“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

英国历史发展少有激烈的革命,保持着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起源于封建时代的贵族一直延续到现在。贵族乡绅阶层在数个世纪里控制主导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在现代,贵族虽然失去了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但在社会文化上仍然有着影响力。

英国的精英阶层——贵族和乡绅阶层长期扎根于乡村所形成的乡绅文化,造就了英国人这股子深厚的乡村情结。19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在游历欧洲后,观察到英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他在《英国乡村》一文中写道:“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比较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而数月一过,他们又重返其恬静自适的乡居生活。”英国的贵族乡绅们乐得做个乡下人。在乡村,乡绅贵族和茅舍农生活在一起,偎依在历史和自然的轻柔怀抱之中。

土地是英国贵族乡绅的主要财富,庄园是贵族乡绅家族在乡村的宅邸。庄园不仅是安居之处和社会活动场所,还是地位的象征、身份的标志和家族实力的展示。英国贵族长期生活在乡村,热衷于庄园建设,大建豪宅。这就使得英国各地乡村遍布着或古老、或神秘、或宁静、或华丽、或庄严的各种庄园。

精致的大别墅居于庄园的中央,四周环绕着草坪花园、湖泊溪流、牧场树林,再加上周边庄严的教堂、质朴的村舍、大片的麦田,真如诗如画。乡村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代名词,时至今日,英国都妥善保留着这些。静谧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是英国乡村的魅力所在。

贵族乡绅阶层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整个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社会有一种“向上流社会看齐”的风尚,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政客为了追求社会地位,模仿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不惜花重金到乡间购买地产、建造宅邸。如出身于伦敦东区贫困家庭的马库斯·塞缪尔,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壳牌石油公司,他用商业精英的成功助力于获取上流社会地位,于是在年买下一大块乡村地产,年当上了伦敦市长。两位平民出身的工党领袖威尔逊和卡拉汉,卸任后到乡下购置田产,当起名副其实的乡绅来。

甚至中下层民众也纷纷效仿贵族乡绅精心美化居所,模仿绅士的言行举止。乡村田园剧所展现的中下层英国人,男士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范,女士则长裙曳地,满是淑女做派。乡村田园剧还充分展现了英国人对自然之美、园林景观的热爱,无论是贵族乡绅还是农民市民、花草林木都是居住空间的一部分。

当然,田园剧是“造梦空间”,既满足本国民众的需求,也对外输出英国文化,真实的生活场景未必如此美丽。但英国人留恋乡间,驻足村野的社会文化传统,却深深根植于灵魂深处,造就了英国人浓郁的乡村情结。乡村,是心灵需求,也是物质欲望,这才是英国乡村田园剧长盛不衰的历史根源。

对工业化的批判和反思

英国人对乡村田园的向往,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毁灭”密切相关。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一方面为英国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巨大物质财富,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恶果,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城市脏乱,以及城市扩展破坏了乡村的自然与传统人文景观等。英国人最先遭受到工业化的负面影响,也最先开始了对工业化的批判和反思。

批判和反思,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以乡村田园为主题创作成为一种潮流。英国文坛出现了大批的作家,赞美讴歌乡村的闲适美丽,而对城市却大加批判。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作为其中一个流派备受瞩目。

在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笔下,乡村生活质朴恬淡;在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和弗罗拉·汤普森眼中,乡村世界温情脉脉;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和狄更斯等人则倡导回归自然,谴责批判工业文明,反对工业资本的价值观。

既然工业化的浪潮不可阻挡,那么如何让城市也能回归自然?如何让乡村免受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英国人也较早开始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设想。霍华德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本质上就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年,霍华德亲自缔造了世界首个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年,英国城镇规划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爵士发表了环保作品《英国的乡村保护》一书。在他的号召下,同年10月,英国成立了英国乡村保护运动(CPRE)组织,初衷是保护英国乡村的传统风景,遏制城市的无限制扩张。作为最早的环保组织之一,它的活动和努力促成了英国很多环保法令的颁布,例如年的《城乡规划法》,以及年的《绿化带建设法》等等。

二战后,西方在技术进步和共产主义思潮影响下,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尔,设计了很多工人阶级集合住宅,其中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甚至代表了欧洲大陆的战后城市规划模板。英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践行“田园城市”理念以对抗激进的工业化。尤其是英国的中小城镇,有非常浓郁的田园风,连伦敦这样的大都市也有“城市农场”。

英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城市规划,却有城镇和乡村规划的国家。伦敦市前首席规划师皮特·瑞思(PeterRees)提到:“我们的规划体系目的是保护农村免受城镇增长和城镇特性的影响,而不是有益于城镇或大城市的发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人们都想要建造美丽的城市,因此他们会有城市规划。但是,我们只想保护乡村免受那恐怖的城市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们只有城镇和乡村规划。”

英国人回归自然和乡村的理念,在大型博览会上也常有展现。年上海世博会,英国人设计了一个巨大的“种子圣殿”;年米兰世博会,英国人打造了一块美丽的花园和果园,并建造了一个仿真的大蜂巢。

工业化激发了英国人的田园梦想,乡村田园剧则是田园梦想的投射。

务农是一种吸引人的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精英不脱离农村,农村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务农的生活方式也为很多当代英国人所推崇,有很多人真心地热爱农场生活。纪录片《维多利亚时代的农场》的结尾说道:“务农是一种生活方式,且相当吸引人”(Farmingisalifestyleanditistotallyengaging.)。

今天的英国贵族依然保持着与乡村的联系。最典型的热爱乡村生活的名人,大概要数皇储查尔斯王子了,除了履行一些皇室的日常职责以外,他热爱回归乡村做园艺,当农夫和研究植物。

对于普通人,根据英国统计局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农民是英国满意度最高的工种之一,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往往是幸福感最高的,并且大多数人也都愿意将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英国乡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间,英国农村人口增长了13.7%。该机构预计,每年约有11.5万英国人从城市搬迁到农村。

当代英国的农夫们幸福感很高,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轻松快乐地工作。《克拉克森的农场》里,英国千万富翁杰里米·克拉克森既有钱又有闲,买了一片大约英亩(约0亩)地,自己亲自经营,耕种、养羊、开有机食品商店、保护生态。作为务农素人,克拉克森囧态百出,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加上政府的财政补贴,第一年,他的农场没有赔本,也没有赚钱,只挣了英镑。

虽然经营惨淡,但克拉克森在“返回伦敦”和“留在农场”之间,选择了后者。务农是辛苦的,更是快乐的。我们之所以会热爱一份工作,源于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像克拉克森这样的精英愿意留在乡村,是乡村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一个国家的精英不脱离农村,农村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有谁不喜欢田园牧歌式的乡间生活呢?这两年,四川的李子柒拍摄了一系列传统的中式田园生活短视频,迷倒了无数中外粉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令人心驰神往。

很多都市人都有这样的“桃花源”情结,田园作为城市人的美丽幻想,代表了诗意栖息的可能性,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召唤,更是对喧闹和浮华的逃离。正因如此,乡村田园剧不仅吸引着英国人,也打动着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我们。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深知,中国的4亿农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民,生活并不闲适安然,他们既不能像李子柒那样,穿成像仙女一样彻底去手工劳作;也不能像英国的克拉克森那样,拥有几千亩地,依靠机械化去耕作;大多数农民收入还不高。乡村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振兴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乡间也像英国田园剧中的一样,绿水青山之间遍布雅致的庭院,房前屋后有花园菜园,可赏自然之美,能享工业之便,广大农民也在闲暇之余,读书、诵诗、唱歌、跳舞,诗意地栖居在中国的大地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