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慕尼黑阴谋得逞,英法纵容德国入侵波兰始末 [复制链接]

1#

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昂贵的消耗品,无论胜败与否,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许面对战争,人类根本没有什么资格谈论胜败,有的只是牺牲一定代价换来的一个结果,所以说,面对战争,输的永远只能是人类自己。但吊诡的是,当人类遇见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仍然常常将解决办法希冀于发动一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胜利方的英国和法国虽然表面上是一个胜利者的姿态,但也确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法国经济倒退回年的水平,英国经济更是在战后十多年都没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人员伤亡上,英国阵亡人数超过万,法国阵亡人数更是接近万人。惨烈的战争给英法人民心中蒙上厚厚的阴影,有过这场战争的惨痛经历,无论是英国政府还是法国政府,亦或是英法人民,都无法承受再一次的战争。这也是慕尼黑阴谋能够得逞的最底层原因。

▲签订《慕尼黑协定》

德国战败后不甘,战胜国各怀鬼胎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战争结束后,领土及势力范围遭到了胜利一方的重新划分,这也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复仇之心,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同时,作为战败国,德国不得不接受因战争而导致地向各战胜国支付的各项赔款。据说,德国向各国支付的赔款总额高达亿金马克。一个经受战争重创的战败国,又身负如此巨额的赔款,想要让它按时足额的支付赔款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德国作为战败国,投降的心不甘,情不愿。在德国人的心中,一战他们之所以战败,不是他们实力不行,战胜不了英法的军队,而且他们也不承认他们是败给了英国和法国,他们觉得他们是被自己国家的人出卖了,所以他们才会失败。也就是说,事实上他们虽然败了,但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根本不服,就更别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划分欧洲格局带给他们的耻辱了。所以,他们对于巨额的赔款,表面上是同意的,但实际上却对赔款施行消极应对的政策,能拖就拖,能减免就减免。

▲凡尔赛条约签订现场

而战胜国对于战败后的德国发展也都是各有各的小心思,英国就不希望德国被削弱的太厉害,因为如果德国在欧洲被削弱的太厉害,就会使得法国一家独大,甚至称霸整个欧洲大陆,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它更希望用德国的发展制衡法国,有德国的牵制,法国想要称霸欧洲就十分的困难。而且,德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也有利于英国商品的出口,这对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恢复也是十分重要的。法国当然是希望战败的德国经此一役,一蹶不振才好,而且最好是无论领土还是经济永远都没法对法国构成威胁,这样,法国在欧洲才有足够的安全感。也正因如此,在向德国索要赔款时,因德国没有能力支付,法国与比利时就借此机会制造了世界闻名的鲁尔危机,这项危机也成为了法国在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英美取得这一问题领导权的转折点。

因为这次的危机,英美担心德国经济崩溃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推翻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比起一个德国的强大,英美更担心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所以,他们后来专门制定了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以偿还赔款的道威斯计划。也正因如此,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因巨额赔款迎来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契机。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国家,都纷纷向德国进行投资,巨额的投资很快就超过了德国对外支付的赔款额,在国外资本的援助下,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一战后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重回世界第二的位置,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就在战胜国的各种利己主义驱使下,德国因祸得福,成为了二战后恢复国力最快,最强大的国家。

▲一战后崛起的德国工业

英法利己主义的慕尼黑阴谋

上面说到,一战结束后,虽然英国和法国都是战胜国,但战争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英法人民反战情绪是十分高涨的,作为英法两国的执政党,要想政权稳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选票,就必然要考虑人民的呼声和利益,更何况,战争也确实削弱了两国的实力,再加上红色政权及制度从苏联向外蔓延,英国的各殖民地自主意识也开始觉醒,大英帝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法国也在忙着恢复自己的综合国力,而与此同时,德国经济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与发展,虽然英法有肩负抑制德国军工发展壮大之责,但抵不过德国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德国打着运营飞行俱乐部的旗号,实则培养专业的飞机驾驶员和空军,在二战期间,众多飞行俱乐部的成员都参加了空军作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慕尼黑阴谋之前,纳粹德国又利用奥地利内部的纳粹政党在奥地利发动政变,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自此之后,希特勒的野心逐步显露,把目光对准了在欧洲地理位置十分紧要,物产也很丰富的捷克斯洛伐克。

▲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

希特勒故技重施,一方面动员捷克斯洛伐克中的苏台德区纳粹政党及部分民众主张自治,一方面又以极端种族主义为由,表示要帮助德国以外受欺辱的德意志人民伸张正义,并扬言,要发动军事武装,荡平捷克斯洛伐克。对此,捷克斯洛伐克还没表现出什么,反倒是吓坏了法国,因为一战之后,法国曾与捷克斯洛伐克有过协议,一旦德国出兵攻打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就必须出兵援助,而再次出兵参与战争是法国最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法国请来英国帮忙出谋划策,英国也同法国一样,不愿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淖,于是他们制造了闻名世界的四大阴谋之一的慕尼黑阴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虽然也在,但并未参加会议,而是在外面等待四国会议的最终结果,仿佛等待自己的命运被宣判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四国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并以此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捷克斯洛伐克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协定,但法国却以不同意就不会出兵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为威胁,迫使捷克斯洛伐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协定。就这样,为了自身国家的利益英法可以用出卖小国利益来为自己保驾护航。慕尼黑阴谋的得逞让希特勒再一次认清了英法厌战的真实想法,英法的绥靖政策更是滋长了希特勒的邪恶野心,为其进一步完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后来的入侵波兰奠定了基础。

英法纵容德国入侵波兰始末

慕尼黑阴谋得逞不久,希特勒就食言了,他很快就又一次故技重施,先是吞并了斯洛伐克,后来又军事入侵捷克,最后吃掉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英国和法国都没有对德国进行干预。尝到甜头的希特勒再也无法按耐住自己膨胀的野心,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波兰。

▲德军入侵波兰的一号坦克

希特勒攻打波兰这一举动虽然存在一些冒险赌博的心理成分,但其实也是经过再三权衡下,冒险做出的决定。而希特勒之所以选择入侵波兰,也并非只有野心作祟,因为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领土进行重新划分,德国失去了13%的领土面积中,很大一部分化归了波兰,而且但泽和“走廊地区”将德国的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严重的限制了德国的发展。因此德国对波兰的复仇之心也更为严重。原本希特勒也并没有要直接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想法,他深切地知道,英法德国之所以对自己采取绥靖政策,也是心存不良的。英法更愿意看到德国将战火引向苏联,以德国之力削弱苏联的红色政权。而苏联素来与波兰交恶,苏联对波兰的部分领土也一直势在必得。

在纳粹德国上台之前,因为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在欧洲是不受待见的存在,而苏联因为其红色政权,也遭受到欧洲各国的排挤与打压,两个共同在欧洲不受欢迎的国家,自然会产生同病相怜,抱团取暖的感情基础,因此那时的苏德关系是很密切的,只是在纳粹德国上台后,希特勒明确反对红色政权,这才与苏联关系交恶。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现场

在侵占波兰之前,希特勒曾私下衡量,从之前慕尼黑阴谋的得逞,到完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的态度上,希特勒判断,尽管波兰与英法都签订过保障波兰领土完整的安全协议,但他相信攻打波兰时,英法不会过多干预。他更担心的是苏联,他认为相比于英法,苏联是个更加难以应付的对手,他也担心一旦对波兰开战,英国和法国在东线对德军发起攻击,而苏联在西线再进行攻击,那德军将陷入双线开战的不利境地。而英法也曾一度与苏联谈判,希望苏联能够提供帮助,但英法却不许诺当苏联遭受德军攻击时英法同样出兵援助。这让希特勒看到了机会,他迅速与苏联谈判,并达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不仅确保了双方的国家安全,还在其中秘密协定了双方共同瓜分波兰,同时因德国进攻波兰而使得英法对德宣战时,苏联保持中立的条款。这项条约的签订,着实引起了国际上的震惊,原本还剑拔弩张,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两个国家,竟在一夜之间关系突然得到扭转。而这也更进一步说明,在国际社会中,没有绝对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视察在法国的英国远征军阵地

没有了西线的后顾之忧,希特勒除去了一大块心病。一周之后的9月1日,德国向波兰发起进攻。而9月17日,按照苏德的秘密协定,苏联从西线向波兰发起进攻,德苏两国先后对波兰发起进攻,加速对波兰的瓦解。在英法的纵容下,德国将得寸进尺演绎得淋漓尽致,英法人民虽然反对和厌恶战争,但德国的侵略行径还是踩到了英法人民不能容忍的大国权威不容挑战的雷点上,此时的英法政府即便再不想参与战争,也必须对德宣战。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宣战之后,就像希特勒料想的那样,英法两国对于德国攻打波兰的反对显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英、法两国军队都在法国边境上和德国军队隔空对峙,并未形成有一定杀伤力的有效攻击,史上将这次奇怪的对峙称为“静坐战争”以讽刺英法军队对德军入侵波兰的不作为行径。还有更为直白的说法,将此次“静坐战争”称为假战争。

就这样,在英法对德入侵波兰做壁上观的情况下,即便波兰军队顽强抵抗,从未投降,德国仍旧很快就取得了战争果实,波兰很快被侵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纳粹德军前期的所向披靡拉开了帷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