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电影《华盛顿邮报》讲述了在《纽约时报》因发布泄露评论被白宫勒令停刊后,《华盛顿邮报》仍旧坚持报道TA们认为重要的真相的故事。除了政治与邮报本身发展的主线,邮报的出版人、领导者Kay在新闻媒体的使命与政治、法律风险的冲突中,作为少数,经常也是唯一的一个女性领导者的成长故事亦十分鼓舞人心。
在本片故事发生的年,女性拥有自己的工作本就不普遍,能坐上Kay这样位置的女性就更加凤毛麟角。而即使身居高位,女性也常常得不到尊重。本文即从性别视角出发,和大家一起探讨影片中女性所面临并试图突破的困境。
深度剧透,慎入!
《华盛顿邮报》,片长分钟
豆瓣评分:8.1(人评价)IMDB评分:7.4(人评价)
《华盛顿邮报》于年1月12日在美国上映,在第75届金球奖获得6个提名,并未获奖;获第90届奥斯卡2项提名,还未颁奖。目前网上已经有资源,但是画质不太好,推荐找好的资源看,绝对不会失望。
影片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犹太人家庭。曾3度获得奥斯卡:年获得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奖励他作为制作人制作出多部高质量电影;年《辛德勒的名单》获得最佳影片,斯皮尔伯格获得最佳导演;年凭《拯救大兵瑞恩》获得最佳导演。同时他还曾获得3个金球奖和4个艾美奖奖项。
媒体的社会责任
该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发生于年的美国,当时的总统是尼克松,也就是同年访华并与中国建交的美国总统。该片是关于在《纽约时报》因发布被泄露出的《五角大楼文件》(PentagonPapers)评论被白宫勒令停刊后,《华盛顿邮报》仍旧坚持报道ta们认为重要的真相的故事。
影片以越战中美国士兵的惨状开头,使参战观察的一位兰德智库的战略分析员DanielEllsberg——Dan十年前曾在海军服役——发现政客的说辞和实际战况的差异,让他在几年后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超过页的几届美国政府——包括尼克松、林登、肯尼迪、艾森豪威尔和杜鲁门——关于长达20年的越战持续30年的谎言的绝密文件《五角大楼文件》复印出来,并于年泄露给了《纽约时报》,后来是《华盛顿邮报》及其它17家报社。
在《纽约时报》6月31日发表了关于此文件的评论以后,被尼克松政府禁止出版15天并告上法庭,《华盛顿邮报》在此时得到多页复印稿后一天之内发出文章评论,同时另外多家报纸也在邮报报道后,竞相发表评论。
《华盛顿邮报》在影片发生时已经有电视业务并买下了《美国周刊》,时任主编的BenjaminBradlee(Ben)对邮报的发展非常上心,势与《纽约时报》争高低,并试图将《华盛顿邮报》推向全国。当时为了邮报未来的长足发展,出版人KatherineGraham(Kay)决定让《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但事实上报纸这部分对于公司来说,是最不赚钱的商业板块,但它在当时却是最决定公众对很多事情认知的板块。
除了政治与邮报本身发展的主线,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线是Kay作为邮报的出版人——也就是领导者在新闻媒体的使命与政治、法律风险的冲突中,作为少数——经常是唯一的一个女性领导者的成长。
在美国证交所
女性领导者的困境
观影过程让我热血沸腾,这也是为什么我非要写这篇。一是因为情节紧凑台词繁多,不集中注意力下一秒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了;二是该片的主旨是关于新闻业的出版自由,看到10分钟左右就大概知道我国可能不会引进这部片子;三是报道关于越战真相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整个记者和编辑团队人物性格各异却在这篇报道上同心协力,非常好地诠释了“团队”的精神;四是女性角色的刻画非常到位又有趣,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技真是令人发指地好啊!
还有一个显著的感受就是有决定权及话语权的女性实在太少了: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核心成员有7位,只有编辑JudithMartin是女性,平时还是负责生活时尚部分的。在股票交易所宣布《华盛顿邮报》上市的时候,Kay穿过一群银行家的妻子们进入大厅,大厅里除了她们的丈夫只有她一位女性。她在与政要们社交的时候不能与男性同桌讨论时事,在夫人中又是唯一一个有正当职业的女性。
即使身居高位,女性也得不到尊重:影片第一幕,Ben就粗暴地打断了Kay关于防止女性领导者流失的建议;在上市的讨论中,股东Arthur不仅忽视Kay的声音,并且很不客气地提出这个公司原本是由Kay的父亲传承给她丈夫以暗示她作为管理人的不够格。
Kay自己在一开始也很不自信,她在各种公开场合排练自己的演讲却从不敢大声回答或者作出决定。在决定性的时刻,她在一群男人七嘴八舌极富侵略性的争吵中,冒着巨大的风险选择了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发表描述真相的文章,而不是去维护自己多年的老友。
在此我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在这个电影里面出现的所有核心人物都接受过非常好的教育,出身于非常好的家族,是时时与总统及美国最重要的政商界人物交往的人们。即使是这些家庭里面出来的、被认为会影响世界的人里面,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
Kay的丈夫在她45岁时去世,在那以前她的角色一直是Meyer家的女儿和PhilipGraham的妻子,而在处理这个对公司可能是机会也可能是死神的挑战的时候,她在面对一心向前报道真相的主编和记者编辑团队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司的未来、股东的利益以及刚刚上市缓解财务危机的公司是否会被马上撤资的问题;当然就更不用提她发表这份报告会得罪的老朋友们了。
还有一个关于女性经验最直观的感受:当Ben和妻子Tony讲到邮报决定发表该评论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期待Tony的夸奖的。但是目睹了律师、股东们和采编团队的争吵后,Tony的第一反应是:我没想到Kay会同意,她太勇敢了。
当Ben不以为然的时候,Tony说:
Kay在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艰难处境里,一个我确信很多人都不认为她够格的职位上。别人一次又一次地贬低你、说你的想法不重要、一次又一次忽视你,甚至对他们来说你根本不存在,当你太长时间身处这样的环境,你自己都很难不相信他们的贬低是真的。所以决定出版,是冒着失去她的财富和她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公司的风险的。我觉得她的决定,才叫勇敢。
关于美国为什么一直要维持他们知道最终一定会战败的越战,DanielEllsberg在本片中有一段陈述:一成是帮助南越,两成是反对共产主义,七成是无法接受美国战败给政府带来的耻辱。
这让我想到汉娜阿伦特在访谈中回答一个德国电视主持人的问题(大意)“你在写《极权主义的起源》的时候有没有想要它有很大的影响?”,阿伦特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男性的问题,只有男性才会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着让它有多大的影响。我只是希望借助写作来理解。”
片中女性角色原型
日报社美国《华盛顿邮报》于年12月6日创刊,因其地处美国政治中心,其报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