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首都最终选在哪儿,常常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比如说,美国为啥要挑东边的华盛顿呢?
由于美国刚建国那会,其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
所以各个国家的君主都把首都设在靠近敌国的边境处,这样能亲自指挥军队,防范敌人来袭。
汉朝承接了秦朝的疆域,还把首都定在了西安,这明显体现出对西北方向的极度重视。
在汉武帝那时候,因为要去争西域的控制权,所以对匈奴大量派兵。而西安正好在去往西域的关键地方,是管控北方还有西域最合适的地方,战略地位特别重要。
隋唐的时候西安还是首都,在这个时期中国往外拓展,往西北去的丝绸之路特别重要。
唐代把东、西突厥消灭之后,北方的威胁变小了,中原地区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起来。
西安依旧位于中国去往西域的关键通道处,能够有力把控西北。
北宋那时候,因为契丹是主要的威胁,所以就把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开封。契丹很强对北方有威胁,开封处于黄河中下游,能很快调兵来对付契丹的入侵。
金朝把北方占领了以后,南宋的朝廷只得往南迁,最后把都城定在了杭州。
再瞧瞧南宋的疆域,差不多是缩在整个领土的最尾端,这就表明整个国家从上层到下层都特别软弱,后来南宋的结局,咱们也能看得明明白白。
在元代的时候,首都迁回到北方的大都,这表明蒙古人特别看重北方草原,他们向来重视北方草原,所以就把都城定在了北方。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只盯着内部而不管外部。
而国家的首都呢,是接收信号最好、最前沿的地方,能及时调整整个国家的大战略,从而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西安在中国的中心位置,处在关中平原上。这关中平原四周有秦岭、黄土高原等天然的屏障围着,地势又平又开阔,土地还很肥沃。
有着“八水绕长安”说法的那些河流在当中交错分布,既能拿来给农业灌溉,又能够通航,方便物资的运输。
近现代开始,西安再次变成了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在民航方面很便利,高铁路网也特别发达,都形成米字形的高铁网啦,往后还会新建不少线路,跟周边城市连接起来。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其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和运行效率在国内都处于靠前的位置。
西安不光地势容易防守难以进攻,而且还有很坚固的城墙体系。
明代建起来的西安城墙又高又大还厚实,城门楼阁戒备森严,护城河又深又宽,把军事防御的功能都给展现得淋漓尽致。
西安处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地方。
在西汉那时候,王莽篡夺了汉室的政权,把首都改到了长安,这引得各路汉室宗亲纷纷起义,最终让新朝灭亡了。
三国鼎立的时候,曹魏掌控着中原,蜀汉在西南屯驻兵力,西凉在西北称雄,三方在关中呈现出微妙的均势。隋唐那会儿,长安变成了外藩割据势力想要夺取的对象。
安史之乱一爆发,唐玄宗没办法,两次从长安逃去四川躲灾保命。
在五代十国那段时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位皇帝先后把都城定在了长安,频繁的迁都这事儿体现出长安地位可不一般。
西安在我国历史上是好多京城中的一个,有段时间还曾是中国的政治、经济还有文化的中心,特别辉煌。
然而好景没持续多久,西安很快因为自身的一些限制,没法再充当中国政治中心的角色了,到唐代就被北京给取代了。
西安没法再充当中国政治中心,主要原因在于粮食方面。
西安最大的粮食来自东边的洛阳地区。虽说洛阳跟西安也就相距多公里。
黄河连接两地的水路很不方便,水流急,河道窄的地方多,大量运粮船没法走,走陆路运粮耗费又特别大。
虽说隋唐朝廷舍得花大价钱把大运河打通了,但是从洛阳往西运到西安还是特别难,根本没法有效地解决西安缺粮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气候太干,水也少,对农业生产没好处,而且洪水跟旱灾老是出现,常常造成粮食收成不好。
要知道,西安作为都城,对粮食的需求那是相当大,以至于就算从全国调运粮食过来,也还是填不满本地粮食产量不够的这个窟窿。
和东南沿海平原那些粮食主产区相较而言,西安所在的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要大得多。
不光这样,那时候主要的交通靠水运,可西安不在当时经济重心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那边,没法通过水路方便地连通到国内各处。
这让西安在对外联系方面极为不便。
西安因为粮食和交通方面的问题,使得经济发展迟缓,老百姓生活也不容易。
身为都城的西安,得承担繁重的军事费用以及朝廷的各项开支,这让西安的财政负担变得更重了。
最后一点,那时候东南地区的经济开始快速崛起,慢慢变成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最终宋朝把都城定在了东南沿海的开封,这意味着西安开始走向衰落。
西安被抛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法克服地理环境带来的一堆局限。
直到如今,西安这地方位置是不错,可就是不满足成为首都的那些必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