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希拉里是怎么输掉一手好牌的这里有最详细的 [复制链接]

1#

当大选变成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之争时,希拉里·克林顿一度以为,她已经胜券在握了。

但选民们不是这么想的。以巨大的差距,他们拒绝了这个从政四十多年的政坛老手,投奔了唐纳德·特朗普,一个性情乖张的商界大亨——竞选过程没少得罪人,在美国历史上,大党的提名候选人还从未招致如此多的攻讦。

到最后,希拉里虽有中间路线的政策议程,对特朗普过分言行的批判,以及资金雄厚的专业竞选团队,终究没盖过自己的黑历史——最具象征性的就是她的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及其所受的错综复杂的调查。

当地时间10月9日凌晨,美联社宣布,宾夕法尼亚选举人团的20张选举人票有了结果,特朗普胜。

而希拉里,失败了。

白人草根造了希拉里的反

特朗普赌对了——白人选民纷纷出门投票,把结果翻了个底朝天,让专家们始料未及:在民主党命运所系的州,乡村地区的白人选民纷纷出门,投了特朗普的票,而希拉里却找不到拉拢他们的说辞。

人们的担心变成了现实:在大选冲刺阶段,她并没有全力以赴,捍卫民主党的“防火墙”。果不其然,特朗普险胜中西部的几个州,并拿下佛罗里达和北卡罗来纳这两个关键的摇摆州,而在那里,希拉里的表现却不及年的奥巴马。

在八个月前,希拉里意外输掉密歇根州的民主党初选,连民调机构都没有料到。现在回首此事,更觉耐人寻味了。

伯尼·桑德斯(BernieSanders)

赢她的是佛蒙特州参议员、独立人士伯尼·桑德斯。希拉里的白人选民这根软肋,其实在当时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希拉里的竞选团队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拥有最优秀的人手,可用最先进的新技术。但在成为特朗普的反对阵营之前,她就面临一个问题:说不清自己代表什么。倒不是指政策方向,这个看看她的履历就知道了,虽然她多有摇摆不定,但好歹有个基调。

她真正解释不清楚的是,为什么选她?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选她?

顺风顺水的初选

初选选情折射出的,是民主党内部对奥巴马政府的失望,失望的是它陷入了僵局。人们不满足于奥巴马的增量主义议程,想寻求更加大刀阔斧的东西。

在民主党内,过去八年深藏不露的裂痕浮出水面:一边是华尔街和门洛帕克的那些资本宠儿,另一边是因经济复苏过缓而受罪的草根:债务负担的学生和年轻毕业生,以及工资水平停滞不前的中产工人。

虽然希拉里对草根派是留了心眼的。

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Warren)

她拉拢影响力不小的进步主义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防止她从左边杀出,但是却没能挡住桑德斯参选,哪怕是那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赌气的抗议。

他对“百万富豪和亿万富豪阶级”的批评说出了美国人的心声。他呼吁美国政府大规模扩张,帮助学生偿还债务,让工人获得公平的工资。他那朴实的演讲与希拉里的拿腔拿调形成了再鲜明不过的对比。

桑德斯抓住了希拉里的一个把柄:供职于奥巴马政府期间,她在理论上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但在该协定的全部内容公开之后,她又改口表示反对。

他说希拉里是华尔街的盟友,因为长期身处精英阶层之中,判断力受到蒙蔽;她面向银行家,发表有偿演讲,公众无从听见。他说,希拉里就是体制,而美国需要一场反体制的革命。

然而,桑德斯也有自己的短板。尽管他亲自参加过民权运动,但面对少数族裔对种族主义的担忧,他却始终说不到点上。虽然随着竞选的推进,希拉里主导了南方各州的选票。

另外,桑德斯也无法对希拉里发起外交政策方面的批评。因为在奥巴马手下担任过国务卿,所以只要攻击她的外交政策,就难免要带上民心所向的奥巴马。

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使用私人电子邮件服务器收发公务与私人邮件一事,桑德斯一开始就是拒绝讨论的。

不论是没有这个能力,还是没有这个意愿,桑德斯都没有对希拉里的这根软肋发起攻击,结果很快,他就开始败下阵来。尽管不缺竞选资金,但由于争取不到少数族裔或女性选民,最后没能打破希拉里在党内的领先优势。

希拉里团队吸取年参选时输给奥巴马的教训,凭借严密的战略,获得先发优势,并把这种优势保持到了大选的最后一天。

6月份初选结束之时,她已经得到民主党提名。但批评家和记者们始终有一个疑问:在动荡不定的选情面前,当初若是提名桑德斯,胜算会不会更大一些。毕竟,作为政治圈的“局外人”,他在白人男性中的民调支持率要高于希拉里。

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朗普

作为曾经的希拉里支持者,唐纳德·特朗普从共和党初选的废墟中爬了出来,成为日益壮大的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希拉里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传统的共和党政客,而是一个不安套路出牌的地产商人,一上来就口无遮拦,而且一路都没见收敛。他会毫不犹豫地攻击希拉里的软肋,不论是邮件门,还是她借奥巴马的政绩往自己脸上贴金。

不少人预测,特朗普对希拉里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这样的预测忽视了两点:一是共和党人对本党的忠诚度(以及对希拉里的反感),二是特朗普的实力。

他为保守派壮了胆,使他们敢于发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言论;他宣扬的是帕特·布坎南(PatBuchanan)式的旧保守主义;他在茶党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并推进了奥巴马上任所激起的种族主义反弹;他愿意放弃共和党正统的自由市场观念,转而支持“为白人谋福利”的政策方向,从而相比历来的共和党人,能够更有效地争取对方党派的支持。

总之还是那句话,他不按套路出牌。

在7月下旬的两党代表大会之前,希拉里和桑德斯仍在弥合两人的关系,以及民主党内的分歧。正式制裁的阴霾仍然悬在希拉里的头顶。

詹姆斯·科米(JamesComey)

虽然FBI建议不对希拉里提起诉讼,局长詹姆斯·科米还是首开先例地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她的行为“极不谨慎”。与此同时,记者们把服务器内容翻了个遍,发现了慈善行动令人鄙夷的一面:有时,人脉关系会被当作手段或诱饵,用来给全球各地的公益事业募集资金。

媒体对丑闻的痴迷,以及民主党重新团结的缓慢,使特朗普在一些关键民调中,早早赶到了前头。

分裂的民主党

民主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将这种内部矛盾暴露得一览无余。桑德斯的支持者们在会场外大量聚集,号称要占领会场。

黛比·瓦瑟曼·舒尔茨(DebbieWassermanSchultz)

俄罗斯黑客窃取并公开的电子邮件显示,民主党早就内定了希拉里是候选人,该党国家委员会主席黛比·瓦瑟曼·舒尔茨一直在给希拉里开后门。事情曝光后舒尔茨辞职,加重了大会头顶的阴云。

眼看着民主党就要像年那样,按派系、年龄和阶级四分五裂了。结果没有。桑德斯最后接受了调停,在大会上表示将支持希拉里。但这场分裂是被强行抚平的,那些为桑德斯抱不平的选民未必咽得下这口气……

希拉里团队就在这犯了一个大错,他们没有像特朗普那样,专注于团结本党,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传统战术——从各方面包装候选人,突显其广泛吸引力。

这场民主党大会最后成了一场胜利的大会、包容的大会,至少表面如此。各路人士,走马观花式地上台发表演讲,赞美希拉里,顺带批评特朗普。

这些精英群体、少数族裔和进步主义者走到一起,但他们的力量却没有那么强大。在少数族裔中,希拉里的支持率不及年的奥巴马,只是在受过大学教育的白人选民中,她的支持率略升了几个百分点。

但要命的是,这其中少了一个关键群体:白人选民,特别是乡村地区的白人选民,他们觉得被精英阶层所抛弃,认定少数族裔群体抢走了他们的美国梦。似乎各个群体都能从希拉里那儿得到点什么,只有工薪阶层的白人选民所获甚少。

赢了辩论却输掉民意

9月底举行的首场候选人辩论是特朗普扭转乾坤的最后机会,也是他第一次和希拉里同台较量,让他有机会证明外界关于其古怪行为和愤青形象的言论是错误的。

就在这场辩论举行之前,希拉里再次深陷舆论漩涡。在一场9·11袭击纪念活动上,她因为头晕提前离场,导致网上疯传其身体状况堪忧。希拉里已经好几个月都没有举行正式的新闻发布会,遭到媒体狠批。

约翰·波德斯塔(JohnPodesta)

同时希拉里竞选团队主席约翰·波德斯塔的电邮被黑客入侵,维基解密(Wikileaks)把那些邮件公之于众,曝光了令人尴尬的内部讨论以及希拉里与富人和财团之间的紧密联系。

特朗普觉得形势对自己十分有利,不愿再为辩论多做准备,只是与一小批政客、军方将领以及媒体高管联谊。在对竞选团队领导层进行第三次改组时,特朗普的任性发作,要在辩论上自己发挥。

这场辩论的引爆点是在接近尾声时。当时,希拉里谈及特朗普对女性出言不逊,说特朗普曾嘲笑前环球小姐阿莉西亚·马查多(AliciaMachado)是“猪小姐”。特朗普当场的激烈回应算不上高明,而且随后几天,他在深夜发表的推文中攻击马查多,还胡说她拍过性爱录像。

几天后,他就遭了报应。《华盛顿邮报》公布了特朗普的一段谈话视频。在这段视频中,特朗普谈到他如何对待女性,如何未经同意就亲吻她们,还扬言他可以为所欲为,甚至“抚摸她们的私处”。

安德森·库珀(AndersonCooper)

在第二场辩论中,CNN的安德森·库珀问他是否说过那些话,特朗普一口否认。不久后,十多名女性站出来指责特朗普性骚扰,未经同意就轻吻或者抚摸她们。

尽管如此,特朗普在选战中仍然我行我素,作风不改。每次他都先是以柔和的形象示人,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说话,然后突然故态复萌,冲希拉里飚出一句“脏女人”,然后在社交媒体上被人们热炒好几天。

尽管特朗普的这些言行惹恼了大批女性选民。但其他选民似乎觉得特朗普是被人陷害,觉得希拉里对他的抨击十分虚伪,因为她自己的丈夫就曾做过类似的龌龊事。

最后的打击

安东尼·韦纳(AnthonyWeiner)

投票前十二天发生的这段狗血剧情令希拉里的支持者们备受打击。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致信国会,说在对前国会议员安东尼·韦纳的“色情短信门”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来自希拉里邮件服务器的子邮,可能是由韦纳的妻子、希拉里的得力亲信发送或接收。

那封信震惊了媒体,并使希拉里的胜选几率马上被重新评估。虽然信中没有包含实质性内容,而且一周后,科米出面说没有发现新的电子邮件,但选民还是担心未来围绕着希拉里还会出现没完没了的调查和爆料。

最后导致倾向共和党的无党派人士和完全没有党派立场的选民纷纷倒向特朗普。这起事件暴露出一个可悲的现实,相比国家政策议题,狗血的丑闻更受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