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顾经济史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关于成立 [复制链接]

1#

回顾经济史——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关于“成立银行”的巅峰之辩。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第一次公开交手是在年,与《关于国家银行的报告》有关。当时,汉密尔顿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杰斐逊则是美国国务卿,两位国父级的人物之间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辩论。美国宪法历来被美国人视为最神圣的法律,双方的争论便从宪法依据开始。

同样一部宪法,在财政部长、国务卿口中出现了两种解释:汉密尔顿认为,联邦宪法规定:……如果目的已在任何特定权力范围内得到明确的了解,并且,如果具体措施与该目的有一种明显的关系,而又没有为宪法的任何特别规定所禁止,它就可以毫不含糊地被认为是属于国家当局权限以内的……所以,联邦政府设立银行是合法的。

杰斐逊认为汉密尔顿在玩弄文字游戏,针锋相对地向华盛顿总统表示明确反对:美国宪法只是提及联邦政府可以制定“必须的”和“适当的”法律,并未提及可以借此牟利,其中就包括组建国家银行。联邦政府根本不能与私人联合成立银行,因为,银行是不被需要的。因此,不能根据此宪法授权成立银行。据一位法律专业的朋友说,杰斐逊的解释更可靠,汉密尔顿有点儿牵强。

但是,可靠的杰斐逊忽略了一个不可靠的问题——不组建强大的银行,联邦政府靠什么还钱?否决汉密尔顿很容易,反正财政部长是汉密尔顿,负责为联邦政府筹款的是汉密尔顿,又不是杰斐逊,杰斐逊只负责花钱!杰斐逊根本不顾及汉密尔顿的感受,近乎偏执地想尽一切方法为美国第一银行设置障碍,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盟——詹姆斯·麦迪逊(—年)共同反对汉密尔顿,还为此组建了一个政党——民主共和党,今天美国共和党的前身。——年4月,杰斐逊动用国务卿的权力,在汉密尔顿不知情的情况下任命了一名财政部监察官——财政部二把手。

当时美国第一银行尚未正常运转,这位监察官上任,后果可想而知。大概是华盛顿总统认为杰斐逊做得太过分了,否决了此项任命,才避免了美国第一银行直接夭折的命运。——一计不成,还有一计。年,杰斐逊再次出招,向众议院提出肢解财政部的提案。根据内外分离的原理,财政部应该被拆分为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局。杰斐逊原本希望借助众议院议长麦迪逊的影响力,但议员对麦迪逊不买账,关税占美国联邦政府9成收入以上,如果把关税从财政部分出去,那么欠下的债谁来还?

杰斐逊公开揭发汉密尔顿和联邦党人的一系列腐败行为,这一点确实是汉密尔顿不地道。在国债整理方案之前,国债在很多州严重贬值,只有原价的1/2~1/12。很多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国债,恰恰这个时候,联邦党人大肆低价收购,因为他们知道国债整理方案。在当时一个熟练技工月收入不足10美元的情况下,有资料统计这些人获益达到千万美元的级别。所谓“很多人”以汉密尔顿的亲信为主,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也给汉密尔顿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从当代来看,这属于典型的内幕消息案,获利的人应该被判刑。

不公平的是,当时汉密尔顿财政部长的位置丝毫没有被撼动。杰斐逊和麦迪逊都是大思想家,能执笔《独立宣言》,文采肯定不差,既然不能在政坛取得优势,干脆就用笔杆子与汉密尔顿开始辩论。先在舆论上占领阵地,然后发动攻击!年10月,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创办《国民报》,以此为阵地攻击汉密尔顿的财政部。

在杰斐逊笔下,汉密尔顿和他执掌的美国财政部是“侵害我们人民并吸光他们财富的成堆的官僚蜂群”,支持汉密尔顿的国会议员则是“一伙腐化的商人”“立法机关中很多变成了股票买卖经纪人的人”……除了痛骂,《国民报》的一系列文章还把战火引到了整个银行业:银行将吸纳农业资金并将之转移到工商业,这就是一群吸血鬼;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地将纸币换为金银,农场则不可能,一旦银行倒闭,纸币就是一堆废纸;各家银行中又以美国第一银行为甚,他将吞并各州银行,培养一批效忠于货币利益的集团;金融业不创造真正的财富,只会助长投机和不劳而获的行为,使官员腐化;东篱和南山的牧笛将被奔驰的铁马撕破,农业将因此衰落,最终动摇合众国的根基……总之,以美国第一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制度不过是“一伙骗子在发财”!

汉密尔顿久历枢庭,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年,汉密尔顿在一份叫作《合众国报》的报纸上用一系列文章阐释了金融体系基本理论,顺便对杰斐逊先生进行了一点儿人身攻击。汉密尔顿亲自撰文,这样描述杰斐逊:政府一个主要部门的首脑杰斐逊先生成了以诽谤政府及其措施为明显宗旨的一家报纸的保护人……他既在这个政府中担任公职,又利用官场势力反对政府……他既在那个政府中任职,同时又协助污蔑经国会两院多数通过,又经联邦总统批准的措施……双方剑拔弩张,矛盾看起来根本不可调和。美国本土历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华盛顿总统没有连任而隐退,很大原因是无法调和汉密尔顿和杰斐逊之间的矛盾。

二人本是华盛顿总统的左膀右臂,本应荣辱与共,二人却来了个左右互搏,吵得华盛顿焦头烂额,一刻不得安生,没法子只能辞职。之前,华盛顿总统曾亲自给二人写信要求休战,要求“各方都抛弃伤人的指责”,但是,华盛顿所有的努力都成为泡影,二人分别给华盛顿回信说对方是“始终反对的目标”。华盛顿的担心多余了,在这个名义上信仰上帝的国家,最大的信仰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钱。所谓政敌,大家求财不求气,只要有钱,一切好商量。

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斗争只是表象,其根本是共和党和联邦党的争斗,一方希望集中资源发展工商业,一方希望继续发展大种植园。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人希望组建强势联邦政府,并与英国和好;以杰斐逊、麦迪逊为首的共和党人则希望各州自治并尽量远离英国。政治势力角逐的本意从来都不是对抗,而是双方根据实力妥协,取得各自的收益,没有人希望双输。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矛盾是公怨而非私仇。用影视剧台词来说,就是“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能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这才是资产阶级政治家应该有的觉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场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要依靠市场销售农产品。杰斐逊之所以倡导农业,并非因为单纯酷爱田园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他的少年时期全球都处于经济短缺时代,农产品是不愁销路的。工业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本土农业也面临着来自全世界的竞争,无论作为国务卿还是作为农场主,杰斐逊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都需要寻找出路。年,杰斐逊发表了一份重要的文件——《关于商业特权和对它的限制的报告》,报告中这样说:美国与任何国家进行自由贸易,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美利坚民族得到实惠,进而逐步扩展到所有人。杰斐逊相关研究认同如下观点:这份报告标志着杰斐逊从农本思想转变为重视工商业,只有适当发展工商业才能使美国获得与欧洲列强相抗衡的资本。

关于银行,杰斐逊最终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从银行中得到了实惠。但如何健全我们的银行体制,完善股权分配,保证银行的运营不被私人控制,尽可能降低存款风险,使国家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是我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