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换两个人,少一个都不行。—《间谍之桥》
前不久,第88届奥斯卡宣布了提名名单。在最佳影片的候选中,我们看到了《间谍之桥》的名字。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斯皮尔伯格,主演是汤姆·汉克斯,这是他们合作的第4部电影。
汉克斯在片中扮演詹姆斯·多诺万,一个谈判专家,曾在美国与古巴的“猪湾事件”中,靠着铁齿铜牙,救出多名被俘的美国士兵。
詹姆斯·多诺万
因而,关于多诺万为苏联间谍阿贝尔辩护的本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剧本的创作,请到了著名的科恩兄弟参与。
这样的故事题材和制作班底,自然水准不低,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分。
就算在较为严苛的IMDB上,也有7.8分。
本片的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潜伏在美国的苏联间谍阿贝尔被抓。
律师多诺万为其进行“形式上”的辩护。
所有人都以为走个过场的辩护,却被正义感充足的多诺万,认真对待。
于是,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美国人对自己宪法的自豪。
以及一番慷慨陈词
好像《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里的澎湃爱国演讲
我的扬基心
这时候,大师兄昏昏欲睡
还没结束啊
幸好,故事的第二部分开始慢慢变得精彩了
原来,美国派出飞行员小哥去苏联上空拍照
结果,苏联打飞机成功
美国飞行员被抓了
恰好同时,柏林已经开始砌墙,一个倒霉的美国大学生,试图穿墙,被逮了个正着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
美国手里有一个阿贝尔,苏联手里有一个美国学生和飞行员,所以……
换!
美国方面再次派出了正义律师多诺万
苏联这边则狡猾地一分为二
一面是苏联KGB这边,要用飞行员鲍尔斯换阿贝尔
一面是东德傀儡,要用大学生福斯特换阿贝尔
这时,多诺万展现出超一流律师的口才和谈判技能,上演了一出经典的博弈,实现了“一换二”的成功
影片最后的交换场景,在格里尼科大桥实景拍摄
该桥在冷战时期,因为地处东西德交界处,且较为偏僻,经常用于美苏间谍交换,被称为“间谍之桥”
这场戏拍摄时,德国总理默克尔也亲临现场,看完了整场戏的拍摄
第二部分的情节张力更紧凑,情感更深厚。主题更深刻,虽然同样带有老美自嗨式的优越感
比如,我们美国人从不折磨战俘,苏联人就又浇水,又打灯
苏联特工折磨美国飞行员
美国特工对苏联间谍很客气
比如,我们美国安居乐业,东德人民水深火热
美国儿童翻墙嬉戏
德国青年翻墙送命
但这些,并不影响主线的精彩。
总之,《间谍之桥》是一部混搭着各种元素的电影,冷战背景加上间谍题材,法庭辩论配合*治交易。
面面俱到,有条不紊,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功力。
但也正如影评人彼得·雷纳所说,“这部电影滴水不漏,主题升华,但斯皮尔伯格再也没有过去的那种‘超水平发挥’了。”
最后,说一下饰演阿贝尔的男配角马克·里朗斯,角色还原度几乎是%。
里朗斯是英国戏剧演员,莎翁剧演起来手到擒来。
电影虽演的不多,但今年,凭借《间谍之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算是红了。
影评人鲍勃·曼德罗就说,“这年头能抢汉克斯戏的角儿,屈指可数,里朗斯可以算一个。”
反正,《间谍之桥》是那种你看了绝不会觉得失望的片,放心去看,就对了。
-end-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