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个黄金定律,值得收藏 [复制链接]

1#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基督教《圣经》语云:“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这就是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它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2、水桶效应

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3、蝴蝶效应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几下翅膀,那么两周后就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发一场龙卷风。引起该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蝴蝶翅膀的扇动,扇动会引起周边空气系统发生极大的变化,从而导致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也恰恰又引起四周空气和其他系统的变化,以此发生了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大的变化。因此,只要某地的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因为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过段时间后可能会导致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发生一场暴风雨。

4、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哈默定律

是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提出的,说的是“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

这里有一个卖梳子的故事。销售经理想考验推销员,给他们一天的时间去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宣传梳子质量如何好,对头发是如何好,还可以按摩,最后他骗了一个头上长癞的小和尚说梳子可以抓痒,终于卖出了一把。第二个聪明一点,他提醒和尚说香客们的头发被风吹乱了是对佛大不敬,而和尚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就是一种罪过了,结果他卖出了十把——每座佛像前一把。第三个竟然卖出了三千把!经理问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里,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香火钱?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最热闹的地方贴上告示,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这样又使得更多的人去捐钱。三千把一下就卖光了。

6、帕金森定律

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与墨菲定律和彼得原理被并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一个企业业务扩展,不一定会产生管理上的严重问题;但是,任用了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就会带来相应的管理风险.不称职的领导一旦走上岗位,必然会产生机构臃肿和冗员过多,庸人占据着高位的现象,也就必然会形成管理体系的恶性膨胀。避免这个问题还是要知人善任和强化培训、考核。高层管理者不要学齐宣王,而要效仿齐湣王,让滥竽充数者"逃"。

7、奥卡姆剃刀定律

又被称为奥康的剃刀,这一原理是由14世纪的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奥卡姆剃刀原理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的普遍性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应该剃除掉,奥卡姆主张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8、华盛顿合作定律

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事成之日。人与人的合作不是力气的简单相加,实际情况要比想象的微妙和复杂得多。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量都为1,那么10个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也可能甚至比1还小。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更像方向各异的能量,互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把它也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螃蟹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成功,是需要集体合作的。

9、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常见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10、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又称矛盾选择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陷入选择困境,无法确定。即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无所适从。

11、酒与污水定律

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酒与污水定律说明对于坏的组员或东西,要在其开始破坏之前及时处理掉。

12、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13、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14、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元的电脑涨了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15、刺猬效应

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16、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17、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当时的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但他又怀疑工匠在*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18、巴莱多定律

巴莱多定律又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19、定律

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名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证了“顾客就是上帝”的真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群体。善待一个人,就像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20、墨菲定律

亦称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指的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